“别看国家有关部委反复强调条件不成熟,南极旅游目前暂时无法大规模开展,但不少国际旅游组织已开始通过互联网来组织‘南极游’了。”谈及近一段时间国内颇为热门的南极旅游话题时,多年从事探险旅游开发的新加坡驻华旅游公司副总经理秦华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采访中,许多业内人士用“修网络栈道”来形容南极旅游市场发展的潜流。
“天价”掀开高端市场冰山一角
相当于“40次海南游”“15次日本游”“8次欧洲游”,作为欧洲知名旅行社代理商的冯安溪如此感叹南极旅游令人咋舌的价格。不过,他同时作出判断,南极旅游市场是典型的“高端精品”旅游市场,潜力无限。
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一些旅行社纷纷想成为南极旅游的先行者,后因客源不足而止步。当时的价格最少要6万元,多的在10万元以上,对于普通人来说,南极旅游市场在“天价”面前似乎是难以触及的梦想。
2005年下半年,杭州海外旅游公司眼看就要成为第一个“吃螃蟹者”,却由于几名游客在启程前突然生病,组团仅剩下两人,无奈放弃努力。
按这家公司报价8万元左右估算,至少要组织3人以上出行,且不派领队,这样才能有盈利。而记者在采访中,向往南极的旅游爱好者们的承受价格大都在3万元至5万元之间。
据记者了解,就在去年底由湖北省南北极科学考察学会发起组织的我国首支“南极科普旅游民间考察团”中,20多名成员主要是“有钱又有闲”的民营企业家。
南极旅游的“天价”究竟是怎么定的呢?秦华中算了这样一笔账:南极与我国远隔重洋,仅往返机票每人就要花费2万元,通过在当地租用科考专用破冰船登陆费用则更高,每人近5万元。
“南极科普”魅力难挡 网络报名潜流涌动
就在国家海洋局、国家旅游局、外交部三部门发出开发南极旅游市场条件尚未成熟的“警告”时,权威专家带领的“南极科普旅游民间考察团”却悄然启程。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固然是因为南极科普的魅力所致,但也表明通过网络报名组织跨国旅行团队正在用实际行动突破着禁区。
作为这个团的陪同解说专家,中国南极测绘中心主任、68岁的鄂栋臣将第九次登上南极大陆。行前他表示:“科普考察是首要任务,旅游目的在其次!”
但国内旅游界普遍认为,这很可能是南极从科考界走向民间的真正开始,国内一些旅行社正在着手研究如何开发南极旅游这一高端市场。
事实上,早在1997年至1999年,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曾与一些省市科协、地方高校联合举办过三届“南极科普考察团”,参团成员每人自费8万元。
有关人士认为,南极虽然没有国界,进去不需要签证,但中国人到南极必须要从别的国家过境,牵涉到护照、签证等问题,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协调,这也是造成南极旅游在中国难产的原因之一。
鄂栋臣介绍,由于阿根廷从今年1月1日开始对中国游客开放,加上“国际极地年”又将启动,所以才有了组织此次活动的想法,也给了普通人去南极观光的机会。
全世界每年大约有1万多人次的游客到南极观光,目前游客人数正以年均10%-15%的速度递增。这些游客往往通过国外旅游公司网站报名前往。
1996年就在阿根廷留学期间前往南极大陆边缘考察的学者姬宇逊说:“全球大部分前往南极的旅游者都会采用网上报名方式,然后直接集中到阿根廷、智利等国,本国签证仅仅是到达上述国家的通行证而已。”
开发南极旅游市场还有诸多难题
目前,美国、俄罗斯、新西兰、澳大利亚、智利、阿根廷以及日本等国均开展了南极旅游项目,其中以俄罗斯最为活跃,他们把科学考察船全部租给各国用以开展旅游业务。
因此,中国南极测绘中心主任鄂栋臣对中国未来南极旅游市场前景表示乐观,他认为这也与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密切相关。
如何应对南极旅游市场的开发热呢?国家海洋局极地环境生态学家王自磐指出,南极旅游从资源共有性、行业合法性,到管理实施中的环保责任等问题,在国际法层面已基本解决。但他对南极旅游业的兴起所产生的负面效应有着切身体验:交通运载器具的燃油泄漏、污物排放以及密集人流对本地生态环境的干扰。
前南极中山站站长叶加平曾表示,南极很可能成为一个门票昂贵的世界公园,但开发南极旅游市场必须遵守适度原则。至今,仍有国际人士对赞同或否定开发南极旅游而争论不休。
世界游网电子刊每周五发行,秉承中国出境旅游资讯门户的宗旨,内容精选当周最热门的新闻动态、最具价值的权威信息、最火爆的旅游话题等,为广大出境旅游行业人士提供一个"无搜索,知百事"的电子新闻平台。
免费订阅
同步掌握出境旅游最新活动和实时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