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农历新春,上海市政府在英国伦敦举办“上海文化周”,上海世博局也在英国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简称V&A)举办了专题论坛和小型展览。
中国驻英国大使傅莹(右三)等参观上海世博会英国推介展
V&A博物馆是1851年英国第一届世博会举办后,为纪念世博会创始人维多利亚和艾伯特而命名的世界著名博物馆,馆内收藏了大量第一届世博会的珍贵展品。
时空交错,借景抒情
在展览场地,由于墙上大幅历史名画“水晶宫的诞生”无法移动和遮掩,给布置带来一定难度,但后来利用展品“巧饰”创意,重新解构名作,对以讲述故事为形式的世博会展览倒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展品,也为创作提供了绝妙的背景。
"Royal Commission"记载着1850年英国博览会皇家委员会成立时审定场馆建筑的场景
Henry Philips创作的"Royal Commission",记载着1850年英国博览会皇家委员会成立时正在审定场馆建筑的场景。画中拿着水晶宫设计图纸端详坐视者,正是世博会的创始人艾伯特亲王,左则伸出食指示意者正是水晶宫创意者帕克斯顿。正是这次会议,诞生了人类近代最伟大的创意作品——世界博览会,为人类文明、文化的交流、沟通,提供了一个伟大的舞台。
策展时,在画幅下方安放了一组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模型——中国馆小模型和英国馆模型。平面图景讲述着世博会的过去,立体模型憧憬着世博会的未来,展览利用视觉将时间、空间交织在一起。
从水晶宫到中国斗拱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模型乃中国红琉璃工艺制品,晶莹剔透,雄伟却不失灵秀,以现代“水晶宫”——中国斗拱为形,其包含的物理、力学原理,体现中国在城市发展中的智慧,又延伸了“水晶宫”玻璃、钢铁材料使用的创意。这件作品是特意赠送给V&A博物馆的礼物。
展厅中央放置着中国馆小模型和英国馆模型
当年,水晶宫第一次采用了钢铁和玻璃为建筑材料,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的恢弘之作。水晶宫的创意在于近代“功能主义”建筑的诞生。建筑的结构应取决于功用,正是现代建筑理念的内核。如今,160年历程,人类文明已可入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之境,但万变不离其宗的建筑材料运用上,仍然没有脱离当年帕克斯顿的创意。
此次展览布置正是秉承约瑟夫•帕克斯顿的创意精神,以"3R"时代精神——减少原料(reduce)、重新利用(reuse)和物品回收(recycle)——为理念,以“功能主义”设计和操作为风格,展览结构和版面均以型材拼装组合,塑造丰富的视觉立体和平面,运输便捷,安装快捷。
百年世博“一丝”牵
此番展览中最特别的展品无疑是“荣记湖丝”。它曾在1851年伦敦世博会上荣获大奖,也是中国与世博会结缘的第一根红线。看着这一件贯穿历史的展品,每位宾客会感悟到:一切始于世博会。
上海的故事
沿着走廊扶手,一组"E、X、P、O、2、0、1、0"立体字展板,凸现了上海世博会的概念,一幅幅上海历史与现在图片,正演绎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题。LCD屏播放着虚拟片《城市的畅想——上海世博会漫游》。20个国家已确认参加上海世博会的方案小模型,精巧而夺目,宛如张张名信片,在早春的上海周传递世界的喜悦之情,并预示着未来的成功。
![]() |
![]() |
"E、X、P、O、2、0、1、0"立体字展板凸现上海世博会概念 |
20个国家已确认参加上海世博会的方案小模型精巧夺目 |
展板立架点缀着一些小装饰,或几丝芦苇,或几艘沙船,或微型家具,或老式纺车。海宝吉祥物与中国民族娃娃给人以喜气洋洋欢快之情。趣味的展品勾勒出上海城市发展的脚步,也以视觉交代着上海对世博会热情,更以视觉讲述着举办地“上海的故事”。
上海世博会英国推介展
世博会,从伦敦到上海,只是时空的移动变换而已,但是,世博会以其独特的展示形式为人类文明的沟通、文化的欢聚、心灵的交流,和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合作,构筑了一座跨越时空的永恒桥梁。